找到相关内容334篇,用时16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关于“十八界”的法教

    经》 三0  “诸贤!云何五盛阴?谓色盛阴,、想、行、识盛阴。诸贤!云何色盛阴?谓有色,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。诸贤!云何四大?谓地界,水、火、风界。诸贤!云何地界?诸贤!谓地界二:内地界,外地界...念,眼识得生。诸贤!内眼处及色,眼识知外色,是属色阴,若是觉阴,若想是想阴,若思是思阴,若有识是识阴,如是观阴合会。诸贤!世尊亦如是说:‘若见缘起便见法,若见法便见缘起。’所以者何?诸贤!世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1742347.html
  • 徐恒志:‘三无漏学’略讲

    四种禅定,无色界四种禅定,合称‘四禅八定’,也叫根本禅,是从观息‘气息’入门的。如加上慈悲喜舍‘四无量心’,也叫十二门禅。(在初禅以前,还有粗住、细住、欲界定、未到定。)这些禅定虽、观、喜、乐、舍...佛法上叫‘三障’:‘惑’是烦恼障;‘业’是业障;‘苦’是报障。三障使自己昏昧不明,颠倒行事,因果循环,受无量苦。故佛教导一切凡夫要清净持戒,端正行为;要寂静不动,制止纷扰;要智慧照,化除愚昧,使转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4842864.html
  • 止观的实践-兼评《菩萨道次第广论》的奢磨他及毗钵舍那

    那般那念!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,多修习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、观寂灭、纯一、明分想修习满足。」 「一法,多修习已,乃至能分二法满足。何等为一法?谓安那般那念,多修习已,能令四念处满足。四念处满足已...的对象,称作「所缘」。所缘的种类很多种,依据《阿含经》的记载,五种重要的净行所缘:(1)不净所缘、(2)慈愍所缘、(3)缘性缘起所缘、(4)界差别所缘、(5)阿那波那念所缘。这些所缘,依个人的习性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5443302.html
  • 从佛门的戒律说起

    ,虽佛性,要因持戒,然后乃见,因见佛性,得成正。” “以戒为师”可是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法要。完全可以这么说,无佛驻世的岁月里,应靠戒律代替师或佛的地位,无戒也就等于无师或无佛。佛门中的律宗就是...一个人尚知能力已是殊胜,即在起心动念的当下,予一切不合法度的东西马上觉知返照,提起正知正见,安驻于正念之中。这,便已是最核心最本质的“持戒”了,这就叫如法修行。当身戒无大的过患后,便能持心戒,若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4550826.html
  • 空相应缘起随顺法经之瑜伽师地论释(二)“甚深”

    成长,名色 缘识(或称缘名色有识),然后生命得以形成。杂阿含294经对此关键说明如下:“无明覆,爱缘系,得此识:身内此识,身外有名色,此二因缘生触——此六触入所触,愚痴无闻凡夫苦、乐受 ,因起种种...生出众苦来,所以欲门诸业乃被称为欲、恶、不善之法。为了摒除众苦以得乐受,因此以持戒为因,以呵斥五欲、弃除五盖为缘的修学禅定,一旦静虑开发,就、观、喜、乐、定等五支功德,所以色界的门乃称为‘非爱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94353131.html
  • 小乘禅定通解

    进入——清凉地,修行者为此而欣喜,此为入初禅的主要特征。初禅获得,从此舍离欲界的五欲(色声香味触)五盖(见前述)。名为“清净离欲”。但初禅的定境,还存有粗杂念的和细心分别的观,因此称为“观三昧”...小乘禅定通解  小乘禅定以渐法为主,从调息入手,强调阶梯,下面详释:  1.世间禅  世间禅也叫漏禅、漏定。漏是流失、漏泄的意思,在佛经中作为烦恼的异名,因凡夫众生身具烦恼,形成苦果,难以出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45355736.html
  • 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

    以来,讹译惑人,离言法性自内觉证者(不据名言,谓之曰内),……于是心性本净之解,乃成性。佛家真意,遂以荡然。盖性寂就所知因性染位而言,而性觉错为能知果性已净。由性寂知妄染为妄染,得离染去妄之功行。但...视真如为不生不灭、不变不化的,阿赖耶识与真如没有直接联系,阿赖耶识才是一切诸法的本源。被吕澂斥为伪论的中国佛学的《大乘起信论》则赋予真如以不变、随缘二义。阿赖耶识不觉二义,真如与阿赖耶识不一不异。...

    郭齐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23660976.html
  • 试论七处徴心

    书,这就说明是由五俱意识所产生的作用。由此可证身心相知。二者并不相离。   以不相离故,则不能说心在身外。故了能知之心住于身外,无是处。   三,执心潜根里:以上二处,非心所在处。故转计心潜伏...说见山河时,不能见眼;则心非潜根里。因它并不同我们所说的眼镜罩眼。所以说了能知之心,潜在根里亦不成立。   四、执心在内外明暗之间,言心在身内,而不能见内,是因为众生之身,腑藏在中,藏则暗,故...

    国芹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25262982.html
  • 从《二十亿耳经》看精进

    观,或无观,或无无观,如阿毗昙法广说。于一切善法中,勤修不懈,是名精进相。于五根中名精进根;根增长名精进力:心能开悟,名精进觉;能到佛道涅槃城,是名正精进。四念处中,能动系心,是精进分;四正...成佛……于过去当来诸佛、世尊,精进者吾最为胜”(注三),而且“若能精进勇猛心强,诸善功德,更增益”(注四)。征之诸般经教,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对精进的扬倡,可谓不遗余力。  禅宗达摩初祖亦曾喟然叹日:“闻...

    一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5064073.html
  • 佛教无疆域 法义贯一味

    我们计昼著未来,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事的那些想法、那种感觉,当下也就会现出来。除非照的心,否则对于上述那种情况,我们是无法清楚的觉察的,因为,思考是心识上强而有力的幻惑,我们如果能在身体及出入息方面更加的照,将更能力去控制心智。  仔细地观照就会发现我们的思考以及情绪在控制我们,它们随时都会发生状况,而且是毫无预警的发生。所有在心识里头发生的事情都是非常强而有力的。如果注意去检省你的心智,就会...

    释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5964500.html